武汉佰乐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热线
  • 联系人:方经理
  • 电 话:027-65279366
  • 邮箱:products@biolabreagent.com
  • 地 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神墩四路666号C栋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动态 >世界糖尿病日

世界糖尿病日

发表时间:2025-11-17

2025年1114世界糖尿病日主题为“Diabetes and Well?being”,聚焦在血糖管理之外的心理、社会与生活质量提升,该主题也为前沿研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深入解析疾病机制、优化诊疗策略,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以持续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病理基础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近年来,其患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该疾病可引发多种严重健康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溃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性牙周炎等,这些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也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全球重大健康负担,据估计,该疾病已成为位列第八的致死致残主要原因。目前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仍面临临床疗效有限且治疗副作用较大的困境。

作为代谢领域的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四大类,其中T2D占糖尿病总病例数的96%,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之一。



1. 不同类型糖尿病示意图

Compr Physiol. 2025 Feb;15(1):e70003.


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

T1D是一种以自身免疫为主导的疾病,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后攻击胰岛β细胞,患者需依赖终身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以维持生命,否则会出现严重高血糖及危及生命的酮症酸中毒。在全球范围内,T1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占糖尿病病例的80%–90%,因此常被称为“青少年糖尿病”。全球范围内,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正持续上升,尤其在低龄儿童中增长显著。据估计,到2040年,患病人数将增长至少66%,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与健康负担。



2. 胰腺β细胞损伤与破坏的核心机制假说

Nat Rev Endocrinol. 2025 Oct;21(10):608-622.


T1D的治疗已从单纯的胰岛素替代向多靶点的免疫调控与β细胞再生并行的综合策略转变。免疫干预方面,已在临床阶段评估的药物包括抗CD3单抗Teplizumab(唯一获FDA批准用于延缓高危人群发病,平均推迟约3年)、CTLA?4?Ig共刺激抑制剂Abatacept、抗CD20单克体RituximabIL?6受体或TNF?α拮抗剂以及JAK抑制剂(如Baricitinib)等单抗或小分子制剂;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环剂(环孢素、硫唑嘌呤)和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口服/鼻吸入胰岛素或谷氨酸脱羧酶)亦在高危人群中探索。当前研究倾向于通过联合用药(如Teplizumab +?低剂量IL?2)提升耐受性并延长疗效持久性。此外,多种新型疗法也处于研发中,包括靶向RAGE通路、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调节T细胞与B细胞功能等。疾病预防策略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尤其在疾病早期阶段进行干预。旨在实现更精准、个体化的预防与治疗。


在细胞/组织替代层面,胰腺或胰岛移植、体外培育的β细胞移植以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已在部分中心开展试验,旨在恢复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功能。与此同时,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胰岛样细胞(如VX?880/VX?800)正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部分受试者已实现胰岛素独立并出现C?肽回升。综合管理仍以强化胰岛素替代(MDICSII结合闭环系统)为基础,辅以连续血糖监测(CGM)实现实时血糖调节;个体化血糖目标、结构化糖尿病教育、营养与运动干预共同构成全方位管理框架,以最大程度降低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整体来看,未来的突破依赖于免疫调控、β细胞重建与精准患者分层的协同作用,力求实现从症状控制向疾病根治的跨越。


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1D

T2D是一种以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进行性丧失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通常发生于胰岛素抵抗(IR之后,是代谢综合征(MS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将其命名为代谢功能障碍综合征(MDS)。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中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障碍在病理生理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3. 成人T2D: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4 Oct 2;9(1):262.


长期高血糖会显著增加泛血管病变风险,进而导致靶器官损伤。这种损伤既包括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也涵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累及心、脑及外周血管)。与以单纯高血糖为特征的经典T1D不同,T2D本质上是代谢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组成部分,往往同时存在该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包括肥胖前状态/肥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以及血脂异常等。这些代谢异常通常被视为T2D的上游诱因。其中,肥胖前状态/肥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及部分合并存在的高血压,均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仅是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和T2D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提示其具有可预防的重要特性。



4. 临床慢性T2D肥胖患者中常见于的健康问题

Compr Physiol. 2025 Feb;15(1):e70003.


当前T2D的药物治疗,已从传统的单一降糖目标,演进为基于降糖效能、体重管理与心肾风险控制三大支柱的个体化策略。

对于不伴心血管疾病(CVD)、慢性肾脏病(CKD)或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二甲双胍等降糖效果确切的药物仍是经典选择。若需强效降糖,则可考虑GLP-1受体激动剂(如DulaglutideSemaglutide)、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Tirzepatide、胰岛素或其联合方案。对于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被证实能带来显著的体重下降。

若患者已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HF)、CKD或相关高危因素,药物选择则应优先考量其心肾保护作用:ASCVD或其高危患者宜首选GLP-1受体激动剂与SGLT2抑制剂;HF患者推荐选用SGLT2抑制剂;CKD患者则同样建议使用SGLT2抑制剂,若不适用可改用GLP-1受体激动剂。当单药治疗血糖不达标时,联合上述不同机制的药物是强化血糖控制的关键策略。

这一治疗理念的进步,得益于创新疗法的不断涌现。以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及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等为代表的新药,不仅实现了卓越的血糖控制,更展现出减重、心肾保护等多重代谢获益。这标志着2型糖尿病的治疗模式,已从聚焦血糖中心论,全面迈入多靶点调控、系统化管理的新纪元。



5. 降糖药物的作用靶点与机制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4 Oct 2;9(1):262.


前沿研究的突破离不开精准可靠的工具支撑,重组蛋白、特异性抗体及ELISA试剂盒在糖尿病机制解析、分型诊断及药物研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AntibodySystem提供针对糖尿病的自身免疫机制研究的高特异性抗体、ELISA试剂盒等产品,可实现疾病早期筛查及免疫损伤程度评估,为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精准靶向工具。

以下是部分产品目录:

抗体

货号

产品名称

RHK13902

Anti-Semaglutide (GLP-1 analogue) Antibody (SAb2275)

RHK13901

Anti-Semaglutide (GLP-1 analogue) Antibody (SAb2274)

PHK13901

Anti-Semaglutide (GLP-1 analogue) Polyclonal Antibody

PHB93502

Anti-Dulaglutide Polyclonal Antibody

RHH01904

Anti-RAGE/AGER Antibody (R3T53)

PHH01901

Anti-AGER Polyclonal Antibody

PHK13902

Anti-Tirzepatide Polyclonal Antibody

DHC27703

Research Grade Teplizumab

DHE03429

Research Grade Abatacept

DHE40129

Research Grade Dulaglutide

DPE40105

Research Grade Semaglutide


ELISA试剂盒

货号

产品名称

KAC90701

Anti-Rituximab ELISA Kit

KDK13903

Tirzepatide (LY3298176) ELISA Kit-HS

KDE40103

Dulaglutide ELISA Kit

KAK13901

Anti-Semaglutide ELISA Kit

KAK13903

Anti-Semaglutide Neutralizing Antibody ELISA Kit

KDK13901

Semaglutide ELISA Kit



参考文献

1.     Lu X, Xie Q, Pan X, et al.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adults: Pathogenesis, prevention and therapy.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4;9(1):262.

2.     Singh A, Shadangi S, Gupta PKr, Rana 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athophysiology, Comorbidities, and Emerging Therapies.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2025;15(1).

3.     Ansari MA, Chauhan W, Shoaib S, et al. Emerging therapeutic op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recent trend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1, 2023:1-21.

4.     DeFronzo RA, Ferrannini E, Groop L, et al.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15;1(1).

联系方式
手机:18108604356
微信扫一扫